13 January 2014

2014年:全国挥春迎马年

早报2014年1月13日谢燕燕报道

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,挥春活动也开始热闹起来。按照华人传承岁时概念,立春时分挥动手中笔墨迎春是件雅事,在家中张贴年画则能增添节日喜庆。

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四季不分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都会,延续传统习俗实属不易,但本地还是有一些热衷于传统文化的团体,年复一年主办各种挥春活动,提醒人们要铭记本身的文化根脉。 

昨天有超过600人聚集在新加坡书法中心,参加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与《联合早报》联办的“第31届全国挥春大会”,一起接触和体验挥春这种古老习俗。

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宏扬华人传统习俗的更生美术研究会,则会从1月29日至2月8日,每天出动约10名会员在“春到河畔”会场,免费为民众挥春或绘年画。 

去年首次在拉丁马士区举办挥春活动的外交部兼文化、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陈振泉,今年也订在1月25日上午9时至中午12时,在直落布兰雅弯第11座巴刹与小贩中心,赠送亲笔挥毫的墨宝给民众。书法家协会将派三名代表和他一起挥春赠字。

拉丁马士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林焕章说,陈振泉酷爱书法,去年在区内办挥春活动,还亲自挥毫与民众共庆新春,结果反应热烈,今年公委会决定再办这一活动。去年活动在红山弄熟食中心旁广场举办,今年转移来直落布兰雅弯巴刹。

即将在2月9日于总统府园地举行的新春游园会也少不了挥春活动。这项由李显龙总理和内阁部长做东,招待4000多名基层领袖的新春活动,已邀请书法家协会的10名会员到场为宾客挥毫助兴,另外还出动10人从旁相助。

新加坡书协会长陈声桂说,挥春有别于书法,不必拘泥于字体写得美不美,只要拿起毛笔,沾上墨,在红纸上挥写,即便是一个字也可以,内容同样不拘。“挥春犹如搓汤圆,是一种习俗、一种风气,更是一种应节的传统活动。” 

陈声桂说,过去30届的全国挥春比赛都是在农历年之后举行,今年把活动安排在农历年前,还把比赛改为“大会”,让大家独挥或二人一组,或以家庭为单位参加,也可三五好友一起挥毫,题目自拟。

他说,没了名次之分,少了精神压力,主办单位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参加,把“挥春”精神发扬光大。 

“春到河畔”将现场赠字画 

更生美术研究会会长陈钦赐说,这是该研究会第二次受邀参加“春到河畔”迎春会。研究会的20多名会员,将轮流在现场挥春和创作年画,以把洋溢春日气息的作品,赠送给现场观众。

研究会每晚会安排几名会员,从下午6时30分到晚上9时30分,守在浮动舞台的档口处,挥春做年画。 

陈钦赐说,更生美术研究会办上述活动,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华人传统习俗,在本地普及书法艺术,同时为“春到河畔”注入春节喜庆气息。 

他说,现场送出的书画将附上创作者的签名与印章,大家可挂来应景。年画的创作内容包括梅、兰、竹、菊、牡丹、水仙、金鱼、鲤鱼等,挥春的内容则以新春祝贺语为主。

更生美术多年来努力推动传统挥春活动,曾与SMRT、本地多家联络所、国家图书馆、国家美术馆等机构合办挥春活动,去年则跟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合作,一起“挥春迎金蛇”,今年则在“春到河畔”迎马年。

挥春的习俗与贴春联有紧密关系。六朝时便有元旦在大门贴神荼和郁叠画像,旁边插桃枝的习俗,五代后蜀把这一习俗变成“题桃符”,成了春联雏形。宋时王安石写了“总把新桃换旧符”的诗句,到了明代,春联才真正流行起来。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桃符祛灾,而春联接福,大力推广贴春联的习俗。


刚刚抵达新加坡的西班牙一家人,听说有挥春,也赶来凑热闹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